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
218 2020-04-06
多家机构及企业预测,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正式步入量产阶段。
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Optimus,并有望接近万台规模。
华为的“夸父”人形机器人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。
小米的CyberOne人形机器人正在推进其在自家制造产线上的应用。
1. 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
-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人形机器人的感知、控制和交互能力将大幅提升。
- 硬件方面,传感器、电机、电池和材料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降低成本。
- 产业链的成熟化也在加速,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提高,推动了整体成本的降低。
2. 市场规模与增长
- 预计到2025年,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6亿元人民币。
-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,预计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。
- 高盛预测,到2035年,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40亿美元。
3. 应用场景拓展
- 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,包括工业制造、安防巡检、物流配送、医疗康复、教育科研和家庭服务。
- 车企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,特斯拉、小鹏、奇瑞等企业纷纷布局。
- 商业服务领域也迎来突破,如奇瑞与AI公司Aimoga共同研发的Mornine人形机器人已进入门店服务。
4.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
- 中国工信部发布的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明确,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并实现批量生产。
- 政策支持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,推动了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。
5. 产业链完善
-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、中游本体制造与集成、下游多元应用领域。
- 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加速,供应商壁垒逐渐形成。
6. 技术挑战与未来展望
- 尽管前景广阔,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技术挑战,如运动控制、灵活性、零部件成本等问题。
- 预计到2027年,人形机器人全球产量将达到50-100万台。
- 未来,人形机器人将从工业场景逐步扩展到家庭服务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。
综上所述,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,量产化、技术突破、成本降低和应用场景拓展将成为主要趋势。
- 上一篇:锂电池“打一针”就能“重生”!我国科研新成果登上《自然》
- 下一篇:没有了!